这里是板集

编者按:2011年7月21日至30日,一辆大巴载着久牵34位师生去往安徽利辛的板集、利辛一中、六安分路口镇和怀远小街中学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及巡回演出活动。尽管都是农村户口,但是这群浸染于上海文化之中的孩子在这些农村还是接触到了许多的不同。这里我们会陆续将孩子们的调查日记放在网站上,以此记录这个时代的一份真实——哪怕仅仅是孩子们眼中的真实。


这里是板集


文/张海萌(17岁)


这里是板集
去板集考察的第二天,正逢上乡民赶集。街上有很多很小的孩子,都是由妈妈或爷爷奶奶领着,在街上卖西瓜,卖衣服或是逛逛小摊。
临近中午,走进一家商店买饮料,店老板见我们又背包又戴帽子,问我们是不是打上海来的。我点头。他们的女儿坐在椅子上,插话进来说,以前她们来过的,我还参加过表演呢!
我把视线转向那个笑得很害羞的女孩,说:“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而已。”
她欣然答应。我于是在边上的小凳上坐下,记录本摊在腿上。
她叫韩康妹,今年上初一。
她坐得很端正,双手拘谨地搁在腿上。
我改用家乡话说,我也是安徽人,家在利辛北边的涡阳,都是老乡。
问她:“暑假期间除了家里写作业,还干些什么?”
她说上网。我把目光转向前方柜台处的电脑,刚才进来时,一家三口正围在电脑前看电视。
本以为她会说,平时和同学跳皮筋、踢毽子、抓石子、捉迷藏啊…….而转念一想,这小村子里,什么娱乐设施都没有,况且如果有了电脑所有的游戏兴致全被它取代了。
确实如此。之后又去另两家调查时,无一例外,小孩子都钉在电脑前玩。
韩康妹家没有田地,卖给别人了。
爸爸要在明年把她转到县里的中学读书。
她想当律师。问她的时候,她想了很久,才说:“律师吧!”她说以前从未想过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临时诵到脑际的梦想,再追问什么细节都是空洞的。
我转而问她现在最渴望什么。
出乎我意料的答案——不想放假了,快点开学。也许放假的日子平淡无褶得让人难捱,没有热烈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实在的梦想,而且又巧逢在这闭塞的农村,这样想想,竟难过于她的渴望。
之后,她去隔壁叫来了同样在板集中学上学的学姐。秦冬梅,上初三。瘦瘦的个子,一身粉色,红色上衣,红色长裤。
简单介绍了自己,我开始询问她一些问题。
她说学校条件很差,没有风扇,桌椅也很破旧。这点我感受到了,睡在板集中学的教室里,那地板的灰能把你裹成“糖衣人”。
学习也很单调,而且学校里从来没有举办过什么艺术节、音乐节啦……
我问她平时喜欢看书吗?
她点头说嗯,会看看课本和老师发的辅导书。
我一时无语了。继续问:“有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吗?”
她说:“没有。不太看课外书。”
我懂了。以来太专一与学校里的功课,没有培养起读杂书的兴趣。二来这里根本没有书店可去,也就没有书籍可买。
板集中学出门右拐的杂货店里有个积灰的柜台上倒是摆了几列书,但是书籍的书页都泛黄了,尽是些武侠小说和年代久远的不知名的杂志。
想想在上海,几乎每隔几周都会去街道的图书馆借书、还书。书籍丰富,杂志也定时更新。
在农村这么通讯不通达的地方,教育也比较落后,图书馆是极其需要的,而这里,即使利辛县里野数来数去只有一个新华书店,更别提村里了。
韩冬梅的父母是做小生意的,在这街上开一家农机维修店,父母很希望她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但并没有很具体地希望她将来做什么,她说她自己也不清楚。
吃饭的前十几分钟又去调查了两位学生,怎么问他们,得到的回答也与前面的千篇一律,在此我也不赘述了。
板集没有特别让我铭记的东西,仅有一条街上很热闹,但并不能掩饰它原本的乏味、无聊。
板集中学没有一点生气,到处是掺着尘土的腐味。操场上单双杠生锈的颜色让人心头一凉,野草漫漫绕着跑道生长。学校正中大道上的雷锋很苍白、死板,和调查下来的结果一样令人灰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